4月20日-23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自然教育女性贡献优秀案例研讨会举办,推选出了66项展示自然教育女性贡献的优秀案例。其中,广东8位女性自然教育从业者入选,折射出广东自然教育的立体图景,展现了广东自然教育创新实践的女性力量。一起来看看吧~
“早在2017年左右,广东林业部门就意识到自然教育可能是中国林业发展的又一大‘潜力股’。”魏丹介绍,广东省林科院专门设立了科普与自然教育研究中心,旨在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成效的传播和自然教育新业态发展。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已形成很好的自然教育氛围,设立专职的自然教育部门在广东省内并非个案。
在工作中,魏丹提出的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人才培育+场地建设+课程开发”的UPC模式被登记为广东省科技成果,获南粤林业科技二等奖,为首个自然教育科技类奖项。她参与编制的10项自然教育标准,主持编写的广东省自然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策划开展的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科普进校园等高品质活动和赛事,为全省自然教育示范推广“科研-科普-自然教育”全链条转化提供了参考样板。
“广东自然教育发展至今,现已形成了规模化发展的格局。在更远的未来,象头山保护区将不断寻找新的突破方向,以自然教育助力保护区管理和发展,探索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和机制,实现自然教育良性循环。”刘彩琴说。
2016年,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开始探索自然教育,至今已有近十年的历史。在刘彩琴看来,这与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保护成效与民共享的责任以及公众对高质量生态产品需求分不开。10余年间,她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开发本土课程、培育专业人才,开展活动300余场,不断探索可持续模式,并立足惠州的7个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开展调研,撰写了《惠州市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参与自然教育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一篇。
“让高端科研‘落地’成为孩子的自然启蒙课,是鼎湖山自然教育模式最大的成就和亮点所在。”彭丽芳说,基于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他们团队牵头打造“自然教育的鼎湖山模式”,出版了首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丛书第一本《鼎湖山探究式自然教育课程(初级版)》。多年来,公众体验成为“小小科学家”活动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广东鼎湖山国家级保护区是唯一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自然保护区,2011年,中国科学院在鼎湖山成立了一个“碳专项”科研项目,彭丽芳通过将这个“碳专项”的科学研究成果科普化,设计探究式的自然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亲手测量树木胸径来计算一棵树的碳储量。这种基于高端科研成果和自然资源科普化的自然教育活动,既有探究性、科学性,又有趣味性,让家长更愿意带孩子来保护区参加自然教育活动。
2019年4月,国家林草局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 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这对于保护区一线工作者来说,像吹来了一场“政策东风”。胡柳柳介绍,政策出台两个月后,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便联合红树林基金启动首场走进红树林自然教育活动。
“当前,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愿意和保护区合作IM电竞官网平台app最新,将自然教育作为补充纳入学校教育中。”胡柳柳介绍,教育系统的支持为她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了契机。多年来,以自然教育为依托,她首创“红树讲堂”双师课堂,将鸟类AI识别技术与学科教育结合,覆盖300余所中小学60万学生,这种跨学科、跨场域的融合教育模式深受家长和学校的好评。
“从我们保护区来看,自然教育工作得到了省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每年可以申请专项资金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蓝玉杏说。
蓝玉杏已从事自然教育工作7年。作为单位自然教育小组组长,她牵头培养了珠海市首支自然教育志愿者队伍,目前已有125人,其中约30人可独立讲解。志愿者队伍每年服务约60场,服务范围不限于保护区内,还会走进学校、社区、商超等场所。因此,蓝玉杏所在的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荣获珠海市2024年度“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奖。
作为红树林基金会主要成员,闫保华参与完成全国自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5)、中国自然教育发展报告、广东省自然教育中心体系构建研究、深圳市自然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等研究工作,参与编写出版《中国湿地教育中心创建指引》《神奇湿地:环境教育教师手册》《自然教育通识》等书籍,为行业发展夯实基础。
“搭建粤港澳三地政府、基地、机构间合作对接平台,鼓励、扶持研究、传播、人才培养等自然教育行业发展支持性机构成长,能构建多元参与的环境氛围,会迸发出更多深度合作的火花,促进粤港澳自然教育生态圈的建设。”闫保华说。
“社区参与式自然教育把学生、社区、自然连接在一起,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实践。”汤宁滔说。
自2020年以来,汤宁滔在车八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持续推进自然教育与社区协同发展工作。期间组织120余名志愿者团队,在保护区及周边学校、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自然科普教育活动100余场次,累计覆盖近万人次。
据汤宁滔介绍,车八岭社区参与式自然学校未来将以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为基地,整合自然生态资源、地域文化特色与在地人力资源,通过培育高附加值生态农产品和优质生态服务,推动社区实现经济增收与精神提升。该模式在强化保护区科普教育功能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推广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50余次科普导赏、将近200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带着为保护地球环境尽一份力的初心,陈航从拱北海关退休后选择加入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志愿者队伍。
“人类会消失吗?”陈航在科普栈道上讲述恐龙灭绝的故事时,总会有孩子这样追问。每当这时,陈航便会指向滩涂上破土而出的秋茄幼苗说道:“看,生命永远在寻找出路。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这条出路延续下去。”
在陈航看来,自然教育这份事业,是向46亿年地球史的致敬,是对五千年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智慧的当代诠释,更是给未来文明留下的通关密码——唯有人与自然真正和解,方能在浩瀚星海中写下属于人类的永恒篇章。IM电竞官网IM电竞官网
Copyright © 2012-2023 im电竞官网(中国)官方网站/首页平台app下载 版权所有